横跨雪山雨林的生存强者,缘何被逼至树上绝境?_猎物_美洲豹_栖息地

豹子是世界上适应能力最强、行动最隐秘的猎手。它们是所有大型猫科动物中,活动范围最广的,然而尽管如此,它们正以每年越来越快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黑豹并非指某个特定物种,而是对豹属中几种大型猫科动物的统称,包括花豹和美洲豹。“黑豹”除了瓦坎达的国王之外也是一个统称,指的是发生黑化现象的大型猫科动物。

顺便说一句,由于瓦坎达位于非洲而非南美洲,所以电影中的“黑豹”角色实际上应该是黑化的花豹。花豹属于豹属,与云豹有较远的亲缘关系,但与雪豹、老虎、美洲豹和狮子的关系更近,其中狮子是它们的近亲。花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中,体型最小的,尽管“大型猫科动物”这个说法有点微妙。通常,“大型猫科动物”指的是,豹属中四种能发出吼叫的动物:老虎、狮子、美洲豹和花豹。

展开剩余80%

雪豹虽然比阿拉伯豹亚种体型更大,但不会吼叫、云豹不属于豹属、猎豹、猞猁等则不在此列。 能否发出吼叫取决于特殊的喉部结构:其声带由可伸缩的韧带连接,而非固定的骨骺骨。这种灵活的结构使其能发出低沉、浑厚且不均匀的吼声。而小型猫科动物的喉部结构固定,呼吸时会振动,因此能发出呼噜声——这是大型猫科动物无法做到的。花豹和美洲豹有时难以区分,但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观察它们的斑纹或有无斑纹。

两者的皮毛上都有称为“玫瑰斑”的斑纹,但花豹的玫瑰斑内部没有小点,而美洲豹有。此外,美洲豹比它们远在大西洋彼岸、体型更纤细的花豹表亲更健壮。 根据物种不同,花豹的毛色各异:生活在草原的花豹毛色较浅,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则颜色较深。发生黑化现象毛色全黑的花豹,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阴暗的热带雨林中,黑暗环境使它们比毛色较浅的同类更具优势。不过,黑豹并非完全纯黑——仔细观察会发现,它们的皮毛上仍有与普通花豹相同的玫瑰斑。

目前现存的花豹有9个亚种,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各地,每个亚种都以其栖息地命名。由于栖息地涵盖多种不同的景观和地形,花豹成为了适应环境的大师。它们是顶尖的猎手,擅长在各种环境中潜行捕猎——从国内西北部的山脉、泰国的丛林、非洲南部的稀树草原,到其间的任何地带。 由于花豹的活动范围,比其他所有大型猫科动物都更广,且体型最小,当狮子、老虎或鬣狗群存在时,它们往往会被挤出食物链顶端。

然而,花豹以隐蔽性弥补了体型上的不足——它们是大型猫科动物中最擅长树栖的,常从树上悄然跃下,扑向毫无防备的猎物。花豹拥有修长有力的后腿,这使它们能够纵身跃入树木,以躲避竞争的掠食者和食腐动物。它们还会用强壮的后腿,将猎物拖回树上——猎物可以是瞪羚、狒狒,偶尔甚至是长颈鹿。花豹的速度相当快,最高时速可达58公里,但它们不擅长追逐,而是伏击型猎手。它们会等待猎物进入“陷阱”,然后突袭或从天而降。它们一次能向前跳跃6米,垂直跳高3米。

脚底巨大而厚实的肉垫,能减弱行动时的声响,在潜行捕猎时,它们对周围环境保持高度警觉。所以,如果你身处花豹的领地,最好抬头看看!除了美洲豹和老虎,花豹的游泳能力也很强,潜入水中捕食对它们来说毫无困难。花豹没有特定的交配季节,雄性会通过气味追踪雌性,并跟随其左右,直到雌性准备好交配。每胎幼崽数量较少,通常为2-3只,幼崽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小巢穴或洞穴中。3个月大时,母豹会开始带它们外出,教它们“花豹的生存技能”——比如潜行、突袭、捕猎等。

母豹会与幼崽共同生活约两年,直到它们准备好独立生活。花豹的主要威胁来自大型猎物猎手和偷猎者,后者贩卖它们的皮毛和胡须,在西非的某些药剂中会用到花豹的胡须。虽然偷猎和大型猎物狩猎很容易被谴责,但另一个导致它们濒危的原因却更复杂:在贫困国家,花豹常捕食牲畜,因此为了保护牧群,农民往往会毒杀或射杀这些大猫。

相比用它们的胡须制药、用皮毛制衣或为了在网上上博眼球而猎杀花豹,这种情况更让人难以苛责。幸运的是,一些项目正在取得进展:它们鼓励当地农民不要杀死花豹,而是捕捉花豹,由兽医检查后放归原栖息地。研究发现,捕捉带来的创伤,足以让花豹不再返回这些农场捕食。花豹已在6个国家灭绝,还有6个国家的花豹正濒临灭绝。

在非洲,它们的栖息地已从历史范围缩减了49%;在欧亚大陆,这一比例高达84%。远东豹的处境尤为危急,俄罗斯自然栖息地中仅存57只。不过也有好消息:由于俄罗斯政府在2012年建立了,一个面积达26.2万公顷的大型国家公园,该地区的远东豹数量,自2007年以来几乎翻倍,从30只增加到57只。

发布于:安徽省

Powered by 无极3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